通常來說,各大分析機構對于國際油價的分析并不會有過大分化。然而,自去年俄烏沖突暴發以來,分析機構對于國際油價的分析開始顯現出差異。去年俄烏沖突剛暴發時,許多分析機構認為國際油價會迅速超過160美元/桶。但現實是,國際油價確實出現了兩次暴漲過程,卻并沒有達到如此高度。去年,經濟影響、歐美加強非化石能源、亞洲疫情等因素都拖累了國際油價上漲。
筆者認為,目前OPEC+進行大規模減產,有爭奪國際油價定價權的因素。然而,2022年的情況已經表明,目前的國際油價是多頭控制的,OPEC+依靠產量控制提振國際油價的愿望未必能夠輕易實現。目前,可再生能源設施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,許多OPEC成員國本身也在積極出口氫、氨等可再生能源;全球經濟形勢仍然不明朗,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的可能性很高,而這些發達國家還在釋放石油儲備;OPEC+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,許多國家的產量尚不能達到OPEC+的減產量,早已沒有繼續減產的空間。這些都是國際油價的反向控制因素。具體哪些因素對國際油價造成更顯著影響,目前很難預測。